更新时间:2025-03-15
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,要求从2017年秋季起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,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资格,并且所有高校停止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招生。这一政策的出台,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。本文将深入探讨保送生制度的历史背景、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此次改革的意义和影响。
保送生制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引入中国以来,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。最初,保送生制度旨在选拔那些在学业成绩、品德表现等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,直接进入重点大学深造。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激励学生全面发展,减轻高考压力,并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保送生制度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。首先是公平性问题,由于保送名额有限,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受益,而这些名额往往集中在某些特定学校或地区,导致资源分配不均。其次,保送资格的评定标准不够统一和透明,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,甚至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。
人们对保送生制度的最大非议集中在公平方面。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指出:“不公平是一种感觉,具体又可分为两种:一是没有普惠,只有少数人有;二是保送资格有可能被有权和有钱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。”这种不公平不仅体现在机会的稀缺上,更在于资格评定过程中存在的灰色地带。
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进一步解释说,保送生制度缺乏统一、刚性的标准,给自我裁量甚至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。“各省实施情况不同,对于谁符合标准也没有刚性依据,掺杂个人主观因素,甚至存在私下打招呼、递条子的情况。
”储朝晖表示,在改革严控推荐、公示、审核三道关口的背景下,借保送之名行权力寻租之实仍难以禁绝。
近年来,呼吁压缩甚至取消保送生的声音不断高涨。教育部积极响应社会呼声,出台了一系列政策,大幅压缩保送生数量。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招生平台的数据,全国共有22个省份有保送生输出,共计2431人,而之前这一数字往往高达7000人。此次“新政”则将省级优秀学生保送资格彻底取消。
秦春华认为,考试与腐败一直是一对难解的矛盾。“这里面的核心问题,是让省级优秀学生直接被保送,由于利益太大,不可能不诱惑某些人不当操作,从中得利。”他强调,“猛药去疴,重典治乱”,取消保送生制度虽然看似“一刀切”,但在当前环境下却是不得已的办法。
储朝晖认为,取消保送生制度并不会影响真正优秀人才的选拔。优秀人才完全可以通过高考“裸考”以优异成绩进入重点大学。此外,国务院发布的《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》明确提出,通过“两依据、一参考”的方式,即依据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,参考综合素质评价,进行综合考察。
这意味着,原来希望在保送生上所体现的综合素质,可以体现在学生的综合评价之中。
随着保送生制度的取消,新的招生模式也应运而生。首先,高考作为主要选拔方式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。这不仅有助于维护招生的公平性和透明度,还能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升。其次,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完善,将为高校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材依据。
通过这种方式,不仅可以选拔出学术成绩优异的学生,还能发现那些在艺术、体育、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。
然而,新制度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。例如,如何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和公正性?如何避免新的灰色地带出现?这些问题需要教育部门、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,不断完善相关机制,确保改革顺利推进。
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制度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。它不仅回应了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呼唤,也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。尽管改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,但只要各方齐心协力,相信这一制度变革将为中国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,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全面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