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5-02-16
王俊丽 太原市成成中学教师
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,我深刻感受到近年来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日益严重。每过一段时间,班里就会流行一种新的玩意儿:功能繁多的铅笔盒、随意弯曲的长铅笔、形状奇特的便笺本等等,不一而足。这些新奇的小物件虽然看似与学习无关,却在学生中间迅速传播开来,仿佛一阵风刮过般迅速。
这种追求新奇、追逐时髦的现象背后,原因在于独生子女被家长过度呵护,虚荣心过度膨胀,攀比心理日炽。家长们往往希望通过物质上的满足来表达对孩子的爱,结果却适得其反。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,认为拥有更多、更好的东西才是成功的象征。
细究起来,根子在于成人社会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拥有豪宅、名车、名牌服饰等奢侈品被标榜为成功人士的象征,这种价值观像镜子一样折射在校园里,出现在尚未成人、判断力较差的学生中,让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。
孩子们模仿成人的行为,逐渐形成了一种“谁更有钱、谁更酷”的竞争心态,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,还可能导致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。
张晓妮 太原市五年级学生云丽家长
除了虚荣心和攀比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,现代学具的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。许多学具不仅设计精美,而且香味浓郁到呛人的地步。那些色彩鲜艳、装帧精美的文具,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粘合剂、塑料、油漆等化学物质,而涂改液、胶水本身就含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。
长期接触这些物品,无疑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。
然而,令人担忧的是,有关方面并没有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,含铅量等污染指数没有明确限制,质量低劣的学具在市场上很容易买到。孩子们在使用过程中不经意的含、咬等动作,更是增加了健康风险。此外,没有用坏的学具不仅弃之可惜,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,成为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。
家长如果不加以引导,孩子也会跟着学样儿,不利于他们养成节约意识。
卢红 省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室
面对这一系列问题,我们是否应该完全禁止学生使用这些新奇的学具呢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每个学生因人而异,多个MP3、MP4,听着音乐写作业,只要不影响学习就行。教师和家长没有必要过多干涉孩子的非分要求,大可以放手让他们尝试。时代发展了,利用一些新鲜用具提高学习兴趣,不足为奇。
按照科学的认知规律,一心一意肯定比三心二意效果好。原则上,小学期间应当培养规范的学习习惯,初高中时不同学生可以不同对待。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,认知能力有限,不能一下子理解很多复杂的事物,他们不知道如何取舍。而在高中阶段,应提倡老师的个性化教学而非军事化教学。
听说山西省实验中学有的班级会布置难易两套作业,老师不特别强调全部完成,让同学们量体裁衣,主要是引导孩子开阔视野,督促他们掌握更多知识。这样的做法值得推广和支持。
要真正解决学生书包里的“垃圾”问题,必须从根源上入手。首先,家长和社会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,摒弃以物质衡量成功的错误理念。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品质,如责任感、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,而不是单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。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,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,避免过度消费和盲目攀比。
其次,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学具市场的监管力度,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,确保市场上流通的学具安全可靠。对于不合格的产品,应及时召回并严惩生产厂家,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。同时,学校应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,向学生普及化学物质的危害,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。
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环保活动,从小事做起,减少浪费。通过组织垃圾分类、废旧物品再利用等活动,让孩子亲身体验到环保的重要性,从而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。这样不仅能保护环境,还能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。
清除学生书包里的“垃圾”,不仅是改善学习环境的需要,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。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,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、和谐的成长环境。